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机器人投资热会带来哪些危机?
早在2015年开始,机器人领域的创业投资就呈现一股热潮,今年机器人创业热还在持续,去年谷歌机器人AlphaGo战胜世界顶级围棋棋手李世石引发全球关注,让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概念持续风靡。各地政府也纷纷给予大量补贴,比如杭州对符合一定“机器代人”条件的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烟台出台的政策规定,对该市企业研发生产的首台(套)机器人装备最高补贴100万元等。这些各地的补贴政策也推动大量投机性的中小企业入局套取补贴。
在国内,资本市场的热捧和各地政府补贴、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机器人产业园,园区内高新、孵化、新能源等项目纷纷涌现。过去一年更被称之为“机器人元年”。 全国性的机器人论坛,相关的研讨会与生产企业不胜枚举。
据工信部2016年上半年统计,中国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800家。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表明,过去两年,建成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11月,我国冲压机械手产量为6.4万台,比2015年全年产量增长逾90%。仅用5年时间,中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就增长了近3000家。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此前表示,过去两年里,各地出台的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有77项之多。在富士康之外,许多企业已经在谋划“机器换人”。这一切导致机器人投资创业处于热门状态。
中国机器人投资热已经引发美国媒体的关注。美国《纽约时报》曾经推出《中国搞“机器人革命”,美国能跟上吗?》的报道称,虽然特朗普可以威逼制造商留在美国,但并不能强迫它们雇用很多的人。相反,企业很可能将投资大量机器人,而且还可能是中国制造。
然而美媒并不知道的是,从机器到机器人,中国虽然是投资热,但实际在产业水平上与国际欧美日等巨头企业都还有不小的距离。一个明显的特征在国内机器人产业面临着技术上的差距非常明显,当前我国机器人产品面临的问题与手机、VR等产品短板并无二致,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比如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被视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但这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也是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
业内对机器人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分解是,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系统。中游是机器人本体;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商,依赖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设备做集成品。但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由于核心零部件缺失严重,在上游减速器方面,2015年我国机器人行业约有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主要供应商是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这成为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比如通用型精密零部件,如导轨、伺服电机等也必须依赖进口,而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甚至多数企业90%关键零部件和中高端数控系统均依靠进口。
尽管当前云计算、大数据、语音识别等各方面软件技术条件的成熟,但在硬件方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这一关键难题没有突破,机器人产业就很难有突破性与实质性的发展,而且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可能对企业造成过高的成本却在核心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使得产业发展陷入瓶颈之中。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国内企业要以高出近4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驱动器。所以,这也是我国的机器人企业不得不纷纷扎堆产业链下游的重要原因,许多机器人企业与瑞士abb、德国库卡(kuka)、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和发那科(fanuc)等国际巨头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与档次 。
在当前投资热之中,国内呈现的问题是机器人产业园重复建设、却大部分无核心技术,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就达到6.7万台,居全球第一,但基本游离在低端。德日企业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但国内工业机器人六轴以上多关节的机器人供给能力相对较低。
有行业人士透露,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企业生产的还多是以搬运和上下料为主的中低端机器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产业发展又已经开始偏离正常与理性的的轨道。工信部副部长也曾表示,国内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800个,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很低,有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
从当初手机、VR、智能硬件行业的发展轨迹与玩法可以知道,机器人产业的模式几乎又是同一套模式的翻版:从国外购买处理器、减速器、感应装置等各种核心配件与执行零部件,然后按照交付工厂组装,之后就宣称造了个代表未来的机器人,之后再将机器人产品玩成白菜价,后果就是造成半成品垃圾产品泛滥。从O2O创业、智能硬件、手机与VR领域创业尽皆如此,如今这股歪风正在蔓延到机器人领域。
从过往多数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知道,新兴的机器人产业也将陷入多数产业难以避免的低端化、山寨化的魔咒之中,如果不攻克核心技术,将在未来的发展中长期受制于国外产业巨头,即在一片虚火中难逃低端产能过剩与山寨与组装的命运。而要避免低端产能过剩的现象发生,显然整个工业机器人行业需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提高准入门槛,让整个行业的投资更多投入关键技术与零部件的研发,而不是让赚快钱的投机者将产业带入无技术含量的低端组装或山寨困境。
甚至早前据一些行业爆料指出,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售价千元以下的机器人。也有机器人创业者表示仅用两个多月就做出了机器人。但在国外是另一番景象,在机器人产业领域,日美欧均有精心打磨强势的品牌。日本有阿西莫、发那科、安川;瑞士有ABB、德国有库卡、意大利有柯马,美国有Jibo、Buddy,而中国有什么?有业界人士说,有的是用越来越快的速度做出了许多的廉价而又缺乏科技感甚至粗制滥造的电动玩具。
因此,当前在机器人创业领域,如何避免高新科技被玩坏导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也是国家顶层政策设计层面需要考量的问题。当然,国家政策方面已经在注意到这种倾向。在2016年末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将全方位提高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提升突破,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
当一个门槛极高的产业开始遍地开花,往往意味着冲动性的投资过热与产业的失败危机浮现。对于科技行业来说,一个热门的风口往往极易产生资本过热与产品同质化、依赖低端性价比打法套取政策红利的投机者。
如果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没有科技打磨沉淀的垃圾半成品无疑也是对资源的消耗。国内的机器人产业需正确认识自身的技术与日美欧不在同一发展层次,而且产业链的配套还没有成熟,这是需要攻克的短板。比如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由机器人制造厂商以开发新型机器人和批量生产优质产品,并由社会上的工程公司来设计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配套产业链。这是国内产业配套与日本差距明显的地方。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三个时间节点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的目标分别是15万台、26万台和40万台。
如果从产业链的掌控角度与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前途来看,大量企业追求销量走低端组装路线往往导致低端产能过剩,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求量不求质、薄利多销的怪圈之中,行业陷入追逐短期利润的浮躁心态,这使得行业企业群体效仿,很难有企业沉下心来去攻克关键技术,配套产业链企业也很难跻身到上游,进而会导致产业迈向高端的进程受阻,在行业产业链丧失先发优势与顶端的主导权,继而导致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上长期受制于人。
显然,基于国内的机器人产业投资热,政策层面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政机制来限制这种投机倾向,也需要通过政策将资金补贴与投资导向技术研发,因为当前的投资热与投机倾向不会给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好的未来,而带来的更可能是泡沫与低端产能过剩的危机。
标签:   工业机器人 冲压机械手
- 上一条工业4.0时代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
- 下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