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发展遇到的瓶颈
1、系统集成企业规模快速扩张难度较大
一般而言,系统集成企业的工作模式是非标准化的,从销售人员拿订单到项目工程师根据订单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再到安装调试人员到客户现场进行安装调试,最后交给客户使用,不同行业的项目都会有其特殊性,很难完全复制。如果专注于某个领域,可以获得较高的行业壁垒,然而,这个壁垒也使系统集成企业很难跨行业去扩张,因此其规模也很难上去。
另外,系统集成企业常常会面临垫资的压力。系统集成企业付款一般采用“3331”的方式,即图纸通过审核后拿到30%,发货后拿到30%,安装调试完毕后拿到30%,最后10%为质保金。按照这种付款方式,系统集成企业通常需要垫资,如果几个项目一起做,或者单个项目金额很大,系统集成企业也常常面临资金压力,从而限制其规模的扩张。
目前来看,在金融支撑系统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市系统基础企业扩面要实现快速扩张难度较大。
2、缺乏本土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
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主要包括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占冲压机械手总体成本的大部分。目前,在高精度机器人用减速机方面,市场份额的80%以上被日本的帝人、Harmonic谐波减速机两家公司所垄断,售价居高不下,同时对合作外的生产商进行产品供应限制,关键核心部件一直受制于人,造成了国内工业机器人大多由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方面,欧系机器人的驱动部分主要由西门子等公司提供。在机器人控制器方面,国外主流机器人厂商的控制器均在通用公司的多轴运动控制器平台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此外,一些潜在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也未能与整机企业建立稳固持续的研发攻关,产业链资源还需进一步整合。
3、应用需求与研发衔接不顺畅
技术研发难以实现从实验室向产品的成功转换。掌握机器人的相关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杭州目前的研发还处于零散状态,没有相应的整合,缺乏系统而持续的发展模式,研发不够专注和连续,较少形成成熟过硬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虽然,杭州部分高校的研发成果较多,但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完成向市场应用的转化。
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由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从整体上看,杭州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在加工工艺方面,企业的热处理技术较弱,直接影响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精度,产品可靠性、精确度低于国外产品。此外,机器人生产品种规格多、批量小、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供货周期长、成本高、质量不够稳定,影响了顾客的使用信心。
应用型企业的技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生产自动化需求日益增加,但许多企业却苦于找不到本土自主研发的技术人员,更难以找到适用的本土产品,而不得不选择国外成熟产品。
4、发展步调滞后
我国多个城市都把机器人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并以此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抢占高端制造的制高点。不少地区为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核心技术研发。资料来源网络
标签:   工业机器人